什么是教育OMO,你GET到了吗
什么是教育OMO模式,OMO模式究竟是教育行业的终局,还是疫情下的一剂吗啡?
我们真的了解吗?
01
2017 年 11 月 22 日,李开复在《经济学人》杂志的 The World in 2018 特辑发表专栏文章,首次提出OMO,即Online-Merge-Offline(线上与线下融合)。
他结合出行、零售、教育等领域,描述了 OMO 给生活带来的改变。

教育行业作为文中的最后一个例子,在李开复的笔下被如此阐述:
语言学习在中国十分盛行,未来的语言学习将会把外籍老师、本地助教、自动化软件和自动化硬件连接起来:由外籍老师负责远程授课,本地助教负责活跃气氛,自动化软件负责纠正发音,自动化硬件负责作业和测试评分。通过对 VIPKID、盒子鱼以及七天教育的投资,我们已经帮助他们在中国的学校和培训中心实现了这种模式。
当然,如今的疫情再次让OMO模式大火,为之摇旗呐喊的已经不再只是VIPKID、盒子鱼、七天教育,而是几乎所有想要转型线上的线下教培机构。
爱学习教育、精锐教育、朴新教育等实力雄厚的大型教育机构纷纷召开战略发布会,用「五年计划」、「30 亿投入」、「战略重点」来表明践行 OMO 的决心。

素质教育行业同样看到了此次“OMO热”带来的机遇。
2018年开始,蕃茄田艺术的母公司精中教育就开始搭建自己的OMO商业模式,基于自身系统平台,用以运营旗下的蕃茄田艺术、PlayABC等多个品牌。
已获B轮千亿级投资的夏加儿艺术也表示将持续发力OMO模式。从2018年发布线上音频产品《艺术日历》,到2019年自主研发的线上课堂小程序《Online艺夏》投入使用,夏加儿艺术在OMO转型上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。

大卫美术教育创始人任林在推出“小卫在线”课程产品的基础上,提出了美术教育OMO转型的四个融合,给艺术教育机构进行OMO转型打开了一个缺口。
02
动作或大或小,模式或重或轻,投入或多或少,各家教育机构对 OMO 模式各异的执行策略,其实也折射着对 OMO 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。
各家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,如果进一步追问,可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。

不过,可以确定的是,OMO模式绝不是简单地把线下的课程搬到线上。
接下来,我们就从招生、教学服务、数据应用三方面进一步了解OMO模式。
OMO模式下的招生
在招生上,互联网依然会是主要的线上获客渠道,但是和那种“不过是在手机上打造了一个手机客户端,然后家长学生通过该客户端报名,最后到线下上课”的模式不同,OMO更强调的是线上和线上互相推进。
就像选师无忧CEO李兴描述的那样,线下体验中心解决重体验的问题。家长和学生在线下获得体验后,可继续使用网站、服务号、微信小程序购买轻体验的在线直播课程。

选师无忧商业模式
用户在线下变成会员后,能在线上做推荐、引导,并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二次传播和增值,形成完整的流量循环体系
OMO模式下的教学服务
在教学服务方面,OMO模式同样有自己的创新,具体来说,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操作:
老师可以应用教研平台在线备课,利用现成的模板和内容制作课件,大幅提高备课效率;教学管理部门应用在线备课和教学平台,线上随机抽查老师的备课和讲课情况,提升老师教学的标准化水平;应用智能批改工具,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;老师从繁杂的课后工作中解放出来,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,和学员建立亲密度,甚至进一步扩大服务比;......

OMO模式下的数据应用
同时,OMO模式下,数据成为了宝贵的资产。
瑞思教育董事长王励弘就曾指出OMO的深度融合实质是数据的打通。

因为业务链路被数字化,业务情况尽收眼底,例如客户来源于哪些招生渠道,转化效率如何,平均成单周期是多久,画像是怎样的,老师的平均带生量是多少,人均工作负荷有多少小时,又是如何影响客户满意度和留存的等等。
学生学习数据也被数字化,学习匣被打开,可以用于研发更有效果的教学产品。
当然,OMO模式不是一张标准的蓝图,它有可能呈现出许许多多的价值。
因为历史轨迹和前进目标的不同,因为团队属性和业务性质的差异,每条赛道的每个公司都可能演变出独特的OMO形态。
要真正踏上通往OMO的征途,我们要了解和学习的又岂止以上这些内容?